主题班会:“我的手机我做主!”
班会背景
中学有明文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入校园,高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也须填写一份《关于学校 手机管理及处理办法告家长书》。刚入学时,几乎没有学生会带手机,但经过一个初中升高中的暑假,部分同学又悄悄地将手机带到校园。
班会目的
1. 让学生能够认知到手机问题关键是能否自律和合理使用的问题。
2. 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因为自身的不自律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许多方面的消极后果。
3. 让学生明确遵守学校“关于手机使用方面的规定”,使学生 能够自愿自律地管理好自己的手机。
4. 引导学生从手机使用问题看自己的自律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都需要自律。
课前准备
1.PPT
2. 拍摄有关“学校没有禁止带手机情况下,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情况”的视频。
3. 课前请学生选择自己的立场,调整座位,方便自由辩论。
班会过程
环节一
手机——美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怎样 做自己手机的主人——我的手机我做主?
1. 引出班会主题 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呈现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并介绍今天主题班会的话题——手机。
2. 探讨问题:手机是什么?教师引出手机是通信工具和移动电脑。
3. 强调全国有 6. 2 亿人用手机上网,占所有上 网人数的 90.1%。
4. 学生先分享自己的经历:手机给我带来的最大 好处或便利是什么?
5. 预设:学生会说出手机的即时通话、娱乐休闲、 便利生活、方便学习等各种好处。
6. 教师总结:手机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
(1)提出问题,让同学对手机有更明确的认识。
(2)提出质疑,更好地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点出了班会主题——怎样做手机的主人。
(3)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来理解学生立 场,更有助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环节二
手机——带
1. 探讨问题:如果学校没有禁止带手机,你带还 是不带?为什么?
2.让学生(已分组)以自由辩论的方式阐述自己带与 不带的原因,并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做法的合理性。
3.教师总结:“手机带与不带” 不是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而是 “我”的问题。
4. 结论:个人是否合理使用手机,决定了它带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手机有“利”也有“弊”。
(2)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合理使用,帮助学生了解手机“带”与“不 带”关键在于“我如何使用手机”。
(3)帮助学生意 识到:“我”怎样使用手机决定它带来的是积极作用 还是消极作用。
环节三
手机——用
1. 探讨问题:你有没有遇到(或听说)某人因为 使用手机而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利影响的例子?
(1)同桌互相分享经历。
(2)预设:学生会提到某人对自己的学业、身体 健康、人际关系、干扰他人、同伴影响等不利影响。
2. 教师总结:个人不加控制和约束地使用手机, 会有多方面的消极后果。
3. 探讨问题:如果学校没有规定校内禁用手机的规定,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对号入座)
A. 我不带手机到学校。(我带手机,但是关机,离学校才用)
B. 我带手机,基本关机,在应急和特殊需要下才会开机使用。
C. 我带手机,基本关机,但是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都会开机玩一会。
D. 我带手机,只要不上课,就要玩会。
E. 我带手机,处于开机状态,不管上课下课总想找机会看一下。
PPT 上呈现 5 种学生手机使用的可能性情况:
A-E,自律性依次减弱。
(1)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对照,教师依次让各种类 型的同学举手示意。
(2)预设:A-C 应该都会有同学举手,D-E 相对 会少。
(3)教师总结:不同的人对自己的约束程度各不 相同;提出并解释“自律”一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体会和分析不合理使用手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2)教师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帮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的环节,让学生更易认可正确的观点。
(3)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律程度,也为下一步引导学生认同学校的做法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
环节四
手机——禁
1. 探讨问题:如果学校取消“禁止带手机”的规 定,你觉得个人、班级和学校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1)学生 4 人一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2)预设:学生会说出某些学生学业会很受干扰、 下课玩手机、健康和学习氛围受影响、群体压力、攀 比心理、安全隐患等。
2. 观看学生自制视频《学校没有禁止带手机后》。
《学校没有禁止带手机后》
3. 教师总结:因为每个学生的自控力和约束力不同,学校如果不禁止带手机,不管学生选择“带”还是 “不带”,都会深受影响,所以学 校的“禁令”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学生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