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 ! 现在时间:
教学实训
教学实训

一堂好课的六“度”

发布时间:2022-01-29 已阅读:3292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 教师上课时只要精心组织, 细心讲解, 学生专心听讲, 认真操练, 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诚然, 教师的组织、讲解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但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 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协调完善的互动交流过程。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 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 大胆地想, 好奇地问, 自由地议。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合理把握六个“度”。

01

   入口的坡度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的驱使, 教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 设计好入口的坡度, 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有意识地复习回顾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 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作为铺垫,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如入口的坡度过低, 则学生可能会一望而解,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如入口的坡度过高, 则学生可能会望而生畏, 失去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入口的选择应该在学生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 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 使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临界状态”, 咀之有劲, 品之有味, 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设问的梯度

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气氛活跃, 就要巧设悬念。

教师要善于设疑、引疑、释疑, 把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住, 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

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 课堂设问要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形象到抽象, 层层递进, 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 最后向“已知区”转化,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难点问题, 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逐步突破难关。

03适当的跨度

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停留在同一水平的问题上,往往会产生疲劳, 阻碍学生思维的充分展开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都在于该事物所包含的内在矛盾, 激发学生思维的根本动力应当是学生认识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了使学生的认识包含矛盾, 教师要能设计出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使这种认知冲突转化为推动教学过程不断展开的根本动力。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教学过程应当是引出问题, 激发矛盾; 探索问题, 寻求解法; 归纳总结, 探求常规; 分析反思, 提出问题, 把教学过程继续向前推进。

教师要善于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 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激发学生不断探求的欲望。

04学生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 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 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 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 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完善、和谐、合理的教学过程的重要评判标准应该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思维参与度。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认识主体, 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 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作用, 体现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参与。

学生的参与是激发思维的基本前提, 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入角色, 体会前人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 体验到如何去创造, 如何去发现真理, 才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05师生的交互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 学生听, 信息传递渠道过分单一, 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单调、封存状态。

其实, 课堂教学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过程,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信息传递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逐步构建一种多向信息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要树立全面的课堂教学观, 真正把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师生与媒体的广泛交流,使信息系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网络化的多向传递系统。
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另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情况适时提出一些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形成结论, 使学生感受到亲身参与探究、讨论活动的乐趣; 再者,教师还要努力促进与教学媒体的广泛交流, 充分发挥多媒体、电子计算机、卫星电视系统等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先进教学设备的优势, 为学生营造视觉和听觉方面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在宏观与微观, 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中感受教学内容, 激发求知欲望, 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提供的信息。
同时, 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本, 探索蕴含在那些现成结论背后的前人的认识过程和丰富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探索、认识能力。

06教学的开放度

开放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教学而言的。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 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 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 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呆板的学习空间,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交流, 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 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拓, 带领学生走向生活, 走向实践, 体验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学习资源和无穷的学习乐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认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 是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者、帮助者、指导者, 和蔼可亲, 平等相待,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交流, 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开展广泛的讨论。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信息渠道的开放, 不再是单纯地从课本和参考书上获取信息。

一方面, 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收集有关教学信息。

另一方面, 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图书室、阅览室,走向社会实践, 了解热点问题和最新科技成果,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获取有用的信息。

再者, 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选择适当的课题, 让每个学生承担一部分任务, 使他们既开展独立自主的研究, 又进行合作与交流, 使课堂教学的信息渠道更加丰富。

 教师还要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 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形式和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设置一些难易适度, 形式活泼, 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材料, 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理想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全员的、多层次的参与, 充满着自由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 师生之间情感、思想、智慧的交流, 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不断激发, 立体的、开放的多向信息交互系统, 学生主体的、真切的探索、体验和感悟。

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 并促进了学生全员、全程的广泛参与, 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是和谐的、生动的、丰满的、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