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安然:用中文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2020年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我提出建议,将二十四节气“谷雨”当日设立为“汉字节”。今年两会,我再次建议国家设立“汉字节”,并深入探讨具体内容。为何两度提出设立“汉字节”?除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初衷外,我更希望通过设立“汉字节”这一形式和内容,加大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中文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我为何对中文的海外传承和推广有如此兴趣?这要从20多年前讲起。
从雷丁中文学校的中文教学说起
2015年,英国雷丁中文学校(Reading Chinese School)举办建校40周年纪念活动,我的老朋友李丁民博士将活动照片发给我。看到照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记忆的指针回到了1995年。
那时在雷丁,有16个家庭来自中国大陆,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从5-10岁不等,他们的父母基本上是在雷丁大学工作的博士后和正在攻读学位的博士生。对于子女教育,家长们特别看重,尤其重视和担忧子女在异国他乡的中文学习。看到孩子们在英国学校接受教育,渐渐地既不讲中文也不写中文,家长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一年,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雷丁大学。一年后,我拿到雷丁大学奖学金,开始攻读多元文化教育学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
英国提倡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族裔的母语学习与传承课可以借用当地学校的课室在周末开展。那时候的中文学校,多以来自香港的华人教授粤语和繁体字为主,雷丁中文学校也是如此。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家庭而言,让子女学习普通话和简体字是非常明确的共识。于是,在李丁民博士的倡导和推动下,在与时任雷丁中文学校校长詹灶发博士沟通协商后,学校开设了第一个普通话简体字班。
我至今记得,1995年9月,中国驻英使馆参赞出席了开班仪式,詹校长和雷丁中国学联代表也分别致辞。就这样,我们在雷丁正式开始了普通话和简体字教学,我也成为第一位普通话简体字班中文老师,这一教就是4年。
当时没有课本,第一年的授课材料都是家长们复印的教材,第二年是托人从国内带来的纸质版小学教材,部分阅读材料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些教材和报纸内容经改编后成为孩子们的中文学习教材。由于班里的孩子年龄差距较大,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普通话简体字班在试运行一年后分成了两个班。粤语班是当时雷丁中文学校主要班级,共有8个班。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普通话教学愈发受到重视,一些来自香港的华人也开始让孩子上普通话简体字班。如今,雷丁中文学校共开设21个普通话教学班,拥有20余位专职教师和数十位教师志愿者,成为在英国成功保持母语的中文学校之一。
每当回想起这段难忘的海外汉语教学经历,我都感慨万千。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在驻英使馆教育处的支持和全英学联的策划下,我作为全英学联教育部长参与筹备了以“爱国热忱、溢于诗赋、回归盛世、共谱新篇”为主题的全英学联首届中文作文比赛,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举办朗诵与颁奖仪式。我至今依然记得24年前,在英伦大地上响起的中文诵读声,孩子们用稚嫩的中文撰写作文并进行朗诵时,那优美的中文韵律就已在他们心中刻痕。同年,我组织召开了首届中文教育研讨会,与来自英伦三岛的中文学校老师们共同探讨作为母语的中文学习话题。
2004年,我被华南理工大学以“特聘院长”身份引进回国,并在学校创办国际教育学院,从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开始关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和孔子学院的发展,以及中文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与应用等问题。
在国外的学习工作经历和回国以来的工作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母语传承的重要性。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汉字传播是文化传播中最直接、有效、便捷的途径。充分重视中文在传承和推广中华文化中的助力作用,有利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也能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得以广泛传播,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文推广之路
2016年起,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与管理研究”的首席专家,我带领研究团队走遍了世界五大洲50多个极具代表性和区域特性的孔子学院与课堂,积累了几百万字的访谈材料。
我们将一份份对孔子学院及在孔子学院工作的三大人群(院长、教师和志愿者)的真实记录以跨文化学科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向人们呈现孔子学院如何推广和传承中国文化,以及其在运营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尽管孔子学院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种种跨文化问题,但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文化组织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国际性品牌,中文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高涨,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文课程更是供不应求,中文的文化经济价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听到很多感人至深的中文传播故事,很多华人在默默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文化。在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我们走访了当地一所已有近80余年建校历史的华侨学校,该校的发展与壮大充分见证了中文在当地的传播与传承。
随着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的落地实施,中文专业在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热度迅速攀升,“中国书香”打开沿线国家的出版市场,中国影视剧也走进沿线国家民众的生活。我相信,中文教育的需求和推广规模将会持续扩大,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将日益密切。
让“汉字节”成为中华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新起点
近几年,我一直关注华人华侨问题和海外中文学习问题。随着世界科技水平发展的日新月异,通讯、交通和媒介无一不发生着深刻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日渐频繁,随之带来的是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也在不断融合更新,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维护自身文化的特殊性和融入多元文化的世界,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2018年,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我提出要设立“汉字节”和对外推广汉字使用的建议,这不仅是为推广中文汉字、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更是着眼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构建国际话语权,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国故事被看见,让中国声音被倾听。
更好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应激活其生命力。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精华之一。汉字产生数千年来,一直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塑造与滋养中华各民族人民精神的作用,汉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更好发出中国声音。7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近14亿人民摆脱了物质短缺的状况,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这不仅是中国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更体现出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交流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及时准确地传递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系,则必须提升中文影响力。设置“汉字节”,便是提升中文影响力的彰显形式和表达方式。
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文在国际上已愈加受到重视。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宣布将每年的2月21日设立为国际母语日,旨在确保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保护,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合作,构建包容性知识社会。同时,联合国于2010年起,将每年中国农历的“谷雨”节气设定为中文日,并在中文日举办多种活动,向全世界推介汉字和中华文化。至今,该活动已成功举办10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组织通过活动了解中文和汉字,了解中华文化。2021年1月25日,中文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这一系列事实都表明中文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中文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中文的推广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建设也有积极意义,我们更应主动推介汉语和中文,更加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尤其是对外推广和教育工作,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建设价值观,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最终到文化自强,为全球包容性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