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 ! 现在时间:
职教视窗
职教视窗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绕不开的“三个重点”

发布时间:2021-11-10 已阅读:1147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技能人才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只有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支队伍培育好、建设强,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引路子”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早已成为浸润中华儿女血液的精神基因。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从党发展职业教育的百年历程中可以看到,职业教育深深熔铸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之中。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最为紧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更是支撑今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此,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着眼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要将践行“两个维护”,化为心头的信念、手中的力量、脚下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真正融进血液、成为自觉,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保障,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中发挥重大作用。

“铺路子”中巩固职业教育基础

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具有动手能力高超、创造能力突出、适应能力极强等特点,能够发挥技术创新、技能攻关等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终身教育不仅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成为民众普遍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应用型教育。“一招鲜走天下”成为了过去式,技能提升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通过“铺路子”为学生打通升学发展的通道,形成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方面要打破偏见,虽然“中高职扩招、中考分流、职教高考”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职业教育生源的困境,但高职院校依旧要善于开动宣传机器,正确引导舆论,宣扬正确的“成才观”,转变公众刻板认知,摘下“有色眼镜”,还要探索开展提前介入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在中职学校建立优质生源合作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和技能提升通道建设,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供给面。

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从制度上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推动职普融通,全方位构建“中、高、本”三级职业教育体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探索研究生以上层次再教育。要立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当前新业态、新技术等新要求,加快完善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职业教育标准化体系,探索面向全社会的技能培养模式,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入持久有力的高端技术人才红利。

“搭台子”中打通人才成长路径

职业教育最忌特立独行,脱离实际,人才的培养要精准对接市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要。人尽其才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搭好台子,打通学生成长经脉,消除其毕业即失业的顾虑,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在“合作”上下功夫,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破解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教学与需求“两张皮”问题。加强校企合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围绕企业人才、技术上“缺什么”进行“订单式”的培养,量身定制教学课程,增强产教契合度,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格局,实现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赢。

要在“教学”上转方式,补齐职业教育师资短板,打破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编制化”。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以合作等方式面向社会招引专业技术支持,从而构建教师来源结构多元体系,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工作机制,推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要在“人才”上强评价,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专门适用于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应用,在校学生要更加注重动手能力、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以此增强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巩固职业教育基础,打通人才成长路径,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